在对善与恶的探讨中,有一类人显得格外光彩夺目,那就是敢於承认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的具足机深信之人。善导大师曾开示道:
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,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,无有出离之缘。《观经疏・散善义》
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,善根薄少,流转三界,不出火宅。《往生礼赞》
可是,为什麽说这种敢於承认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的人,反而是真正的善人呢?这背後蕴含着深刻的内涵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
一. 具足机深信的人,真诚而不虚伪
善导大师曾在《观经疏》开示道:
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,内怀虚假。《观经疏・散善义》
这句话的意思是,修行之人不应在外表上伪装出贤善精进的样子,而内心却充满虚伪与欺骗。这说明,在善导大师看来,真正的修行,是内外一致的真实,是心口如一的坦诚。
具足机深信的人,正是这种真诚不虚伪的典范。他们的真诚,如同山间清泉,纯净透明,毫无杂质。他们表里如一,内心与外在完全一致。这种真诚,源於他们对自我的坦诚。正是因为这份坦诚,他们丝毫不在意所谓的面子,也不担心自己被人瞧不起。他们敢於直面自己的不足,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心境完全吐露出来,坦然承认自己是「罪恶生死凡夫」。
这种彻底地自我揭露,恰恰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醒。这种对自我毫不掩饰地直面,正是他们迈向光明的起点。
二. 具足机深信的人,有自知之明
在探寻善的道路上,具足机深信之人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灯。这类人对自我的认知极其深刻。同时,他们又怀揣着非凡的勇气,敢於直面内心深处的自己,以锐利的目光审视内心的每一处角落,具备高度的反省能力。
更为关键的是,他们对何为善、何为恶有着清醒地认识,对善的标准有着极高的设定,对自身的要求也极为严苛。正是这种对自我的深度洞察与严苛要求,使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每一处瑕疵与恶念。因此,他们坦然承认自己是「罪恶生死凡夫」,这并非因为他们真的比他人更恶,而是因为他们对善的追求极为纯粹,以至於自己心中生起的哪怕一丝恶念都逃不过他们锐利的慧眼。这种极尽苛刻地自我审视,恰恰证明了他们内心的光明与崇高。
正是这种对自我恶念的深刻认知与毫不掩饰地坦诚,使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善人,但他们却从不以善人自居,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於自身,时刻警惕内心的恶念,而不是轻易评判他人。这种对自我的深刻剖析与严於律己的精神,正是具足机深信之人作为真正善人的核心特质。他们的善,不是浮於表面的道德标榜,而是源於内心深处对自我净化的不懈追求。
三、具足机深信的人,待人谦卑柔和
具足机深信的人,必然是谦卑之人。他们的姿态绝非高高在上,彷佛是漂浮於云端、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。相反,他们如同扎根於大地的参天大树,谦逊而沉稳。正是因为他们摒弃了高高在上的姿态,所以他们所讲出的话语才蕴含着动人心魄的力量,能够如同春风化雨般,悄然渗入人们的心田。
当聆听具足机深信之人的话语时,你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,彷佛是在与一位知心挚友促膝长谈。他们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、颐指气使的老师姿态在对你进行说教,而是宛如与你并肩同行的夥伴,时刻陪伴在你身旁。
以善导大师为例,大师对阿弥陀佛怀有如此强烈且纯粹的信心,这使得他的开示哪怕历经千年,仍旧能够打动人心。究其根源,正是因为善导大师敢於承认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。
在善导大师的着作之中,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自然流露出的那种谦卑的态度。大师绝非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教育众人,而是始终将自己置於与大众平等的地位,以温和且诚挚的方式对我们进行规劝。
比如,善导大师在《观经疏・散善义》中说:
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:余既是生死凡夫,智慧浅短。《观经疏・散善义》
这里的「敬」字,饱含着大师对众人的尊重。大师将自己放得很低,对他人使用敬语,同时把他人尊称为「有缘知识」,可见其谦卑之态。大师并非认为自己在单方面地教导众人,而是觉得自己是在与大家一同在往生的道路上前行。
此外,在《般舟赞》中,善导大师也说:
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:大须惭愧!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,种种方便,发起我等无上信心。《般舟赞》
在这里,大师同样以一种平等且谦卑的姿态,与众人分享着他对佛法的感悟。他并未将自己置於高高在上的位置,而是以恭敬之心,将每一位追求往生的修行者都视为同道中人。正是因为这种谦卑的态度,使得善导大师的法音能够穿越时空,直抵人心,成为无数修行者心中的明灯。
敢於承认自己是 「罪恶生死凡夫」 的具足机深信之人,展现出一种令人动容的修行境界与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。
在世俗的观念中,人们往往倾向於粉饰自身的不足,以光鲜亮丽的外表示人,而敢於承认自己是 「罪恶生死凡夫」 的具足机深信之人却反其道而行之。他们拥有无比纯粹的真诚,毫无保留地袒露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,勇敢地直面自己作为凡夫所带有的 「罪恶」 。
这种真诚绝非表面功夫,而是源自对自身的深刻省察。他们清晰地知晓自己的种种局限与不足,不会因虚荣或恐惧而加以掩饰。这份自知之明,如同精准的手术刀,剖析着人性的弱点与阴暗面,也让他们对自身有了更为透彻地理解。
与此同时,他们的谦卑态度更是令人钦佩不已。他们不将自己置於高高在上的位置对他人指手画脚。相反,他们将自己放得很低,以平等的态度待人。
正是这种真诚、自知与谦卑相互交融的特质,使得他们在修行的道路上熠熠生辉,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真正的善人。他们的存在,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崇高的精神指引,让人们明白,真正的善并非来自於外在的标榜与炫耀,而是根植於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清醒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