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生追尋生命答案的過程漫漫焉。
青年期,莫名來由的斷滅見引發恐慌,經常半夜驚醒,於是在文學、哲學、藝術領域之中,尋找生命的答案。
29歲,參加一場佛法講座——《人死後的生命》,聞後大喜,原來人死後還有生命的,於是進入佛門,正式尋覓人生的目的。
參訪諸道場,瞭解多法門;聽法、誦經、拜懺、念佛、打坐參禪、定期朝山,尤喜廣閱佛典。
此期間歷時十一年。雖曾於承天禪寺西方三聖殿內之一張老舊籐椅邊,無比歡喜地頂禮了仰慕已久的廣欽老和尚,可惜未獲得修行指授,當面錯過「老實念佛」的四字真言。
回想起來,當時對淨土法門為何淺嚐即止,原來是接收了許多錯解經意的知見,諸如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要廣學廣行持;「若一日……若七日」念佛要有功夫,臨終要心不顛倒;天台四土說,凡夫最多去到「凡聖同居土」,之後還要慢慢修學多劫……,以致產生畏難心態。
40歲投入顯密圓融教團深度學修,研討、帶班,義工、志工至擔任全職幹部。恆常之學習課程、行善、持戒、法會、營隊、提升活動,亦曾多次帶團前往印北親近藏系師長,正學與護持成為生命與生活的全部,歷時二十多年。
期間雖有時會帶學員迴向家屬往生極樂國,但並無真實願生心,也未特別弘揚與鼓勵往生極樂。
66歲某日突感世間一切虛假如幻,內心無著力點,恐慌至極,坐立難安。服用中藥以期安定心志,半年後導致咽喉緊迫,窒息恐懼感逼迫,無常感愈發沉重,大半輩子所學法義行持都派不上用場,對下一生去處完全沒有把握!
此刻如溺水之人亟盼救生舟航,於是重新回頭尋求「一生取辦」、「永不退轉」的淨土教理與道場。
起先接觸到的有佛七、三時繫念,念佛數量要多(大於60歲需每天至少念6萬聲,大於70歲需每天至少念7萬聲……以此類推),臨終一念決定能否往生,因此對往生西方我還是毫無把握,依舊恐懼不安!
幸好,從網絡上接觸到中華淨土宗的四大宗旨與四大特色,產生了好奇心與求知欲,請了一本結緣隨身書——《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》深受震撼,原來學佛這麼久,竟然不認識阿彌陀佛與六字洪名這句佛號的殊勝功德。
這時,真正遇見阿彌陀佛了!
進一步認識了純粹的淨土法門,開始破除我一些邪見盲點。
例如曾請教法師「需要觀想阿彌陀佛本尊否?」法師答:「觀什麼本尊?!『通身靠倒』就是!」感覺被當頭棒喝,雖然還不太理解其意思。
不久,遭逢病難,兩度昏迷不醒入住加護病房,鬼門關前走了兩回,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愈發堅定。
之後,念佛領受佛恩,變成我的生活,也萌生自信教人信的想法,迫不及待地將中華淨土宗整套叢書與隨身書閱讀了一遍,持續閱讀官網上諸多文章,建立對淨土法門的正確認識:
一、清淨的傳承 法脈不間斷
(一)淨土宗的根源
《無量壽經》「讚佛偈」,為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心的根源,文文句句流露著無盡慈悲,舉如:
願我作佛,齊聖法王;過度生死,靡不解脫。(願成佛度生)(《如來會》譯:「能救一切諸世間,生老病死眾苦惱。」)
吾誓得佛,普行此願,一切恐懼,為作大安。(誓願救眾生)
十方來生,心悅清淨,已至我國,快樂安穩。(願眾生第一)
(《莊嚴經》譯:「所有無邊世界中,輪迴諸趣眾生類,速生我剎受快樂,不久俱成無上道。」)
光明悉照,遍此諸國,如是精進,威神難量。(願光明無量)
令我作佛,國土第一,其眾奇妙,道場超絕,國如泥洹,而無等雙。(願國土第一)
「速成正覺,拔諸生死」,「過度生死,靡不解脫」,「悉令如佛」為《讚佛偈》的核心意旨,標舉出淨土宗為救度的法門、易行的法門、佛力的法門,是殊勝的法門。有別於「教化」的「救度」,使眾生個個都可以解脫往生,快速成佛廣度眾生,此完全來自於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的願心,此徹骨徹髓的廣大弘願、無盡悲心,顯彰出淨土宗的根源清淨。
(二)今乘二尊教 二佛之默契
一者,彌陀本懷
《無量壽經》第十八願「念佛往生願」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
阿彌陀佛悲心宏大,將其成佛與眾生的往生綁在一起,用五劫的思惟以及兆載永劫積植無量功德,無條件平等授予十方眾生,眾生只要稱念佛名,願生極樂世界,乘託彌陀光明名號的增上強緣,必定能被接引往生成佛。
二者,釋尊出世的本懷
《無量壽經》:「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欲拯濟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」
論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的本懷,在其所說的一代經教中,有兩部經闡明本懷。
一部為《法華經》,在引導三乘進入佛果,證入佛的果位,這叫「導三歸一」,引導三乘,歸入一乘。
另一部本懷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是釋尊本懷中的本懷,引導五乘齊入彌陀高妙報土。
三者,二佛默契 導歸極樂
彌陀化身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:
娑婆化主為物故,住想西方;
安樂慈尊知情故,則影臨東域。
斯乃二尊許應無異,直以隱顯有殊;正由器樸之類萬差,致使互為郢匠。
大師藉由木匠、泥瓦匠兩位匠人的比喻,傳神地說明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二尊配合得非常默契,「出神入化」或「爐火純青」都不足以形容,所以說「二尊許應無異」,這也顯示二尊佛意是一樣的。
這就好像典故中刷白灰的刷白灰、拿斧頭的拿斧頭,那是不一樣的,但彼此有著非常的信任與默契。
釋迦牟尼佛的化用是什麼呢?就是指向西方,要「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」,「仁者,但決定尋此道行,必無死難!若住即死。」釋迦牟尼佛是在此土發遣,說「你要去往生!你要是停下來耽誤了,就死定了」。
阿彌陀佛的「弘願」:「汝一心正念直來,我能護汝!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。」阿彌陀佛是召喚,說:「我來救度你,我保護你,我保證你往生!」
所以,二土世尊的化用是有區別的,佛佛道同,但弘願僅歸於彼土阿彌陀佛,然而究竟來說,二土世尊的本心、本意是沒有差別的,發遣和呼喚,他們的心意是一樣的--拯濟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
(三)十方諸佛的護念
《無量壽經》十七願言:「設我得佛,十方世界,無量諸佛,不悉咨嗟,稱我名者,不取正覺。」
第十七願成就文:「十方恆沙,諸佛如來,皆共讚歎,無量壽佛,威神功德,不可思議。」
阿彌陀佛為了讓十方眾生都曉得有彌陀的救度、接受彌陀救度,所以發第十七願,請十方諸佛同時弘揚淨土法門,所以第十七願跟第十八願同樣顯露出大悲之無窮無盡。
第十七願,是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約定的傳承根據及方式,第十八願是淨土宗傳承的根本內容。
因為有十七願,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,最後要講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救度眾生的功德力量。由於有釋迦牟尼佛宣講這一個法門,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,我們才能夠聽到,才能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,不雜修雜行,是故,釋迦本師依第十七願的傳承,以「咨嗟稱名」付囑彌勒流通。
所以第十七願是淨土宗傳承的來源,是十方諸佛傳承的方式,是佛佛道同,佛佛傳承。
(四)釋尊入滅後 祖師承續傳承
自世尊涅槃七百年後,龍樹菩薩將世尊一代時教的說法,分判為難易二道,將淨土宗歸入易行道;曇鸞祖師繼其後,判為自他二力;緊接著道綽祖師判為聖淨二門,到了善導大師則分判要門與弘願門。如是師師相承,傳承清淨。
(五)法滅之時期 淨土法門永存
《無量壽經》「特留此經」文:「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」
將來末世,到了佛滅一萬兩千年之後的法滅時期,一切經教悉滅。釋尊以慈悲之心哀愍眾生,特別留下這部《無量壽經》住世百年,淨土法門永存。眾生口稱佛名,隨其心願,無一不能往生得度。故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云:「萬年三寶滅,此經住百年,爾時聞一念,皆當得生彼。」(特留此經)
二、純粹的淨土 專一不夾雜
(一)經典依據
淨土法脈是有經典根據的。
建立任一個佛教法門,都必須依照經典,那麼龍樹菩薩、天親菩薩、曇鸞大師、道綽大師、善導大師這一法脈所依據的經典為何?是淨土三經。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,說了非常多經典,其中有關彌陀淨土的經典,大約兩百多部,都提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。
而在這兩百多部當中,自頭至尾,從「如是我聞」,到「作禮而去」,文文句句都純粹地在講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,講阿彌陀佛救度功德的,唯有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和《阿彌陀經》,所以這三部經被稱為「淨土三部經」,為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。
其中,《無量壽經》是三經的根源所在。《無量壽經》講到四十八大願,是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的因,亦是淨土宗的因,也是我們十方眾生之所以能夠得救、往生成佛的因。
龍樹菩薩、天親菩薩、曇鸞大師、道綽大師、善導大師,純粹都是依據淨土三部經來闡釋淨土法門,不夾雜其他教理在裡面。所以這一味法藥是經過嚴選的,因此既純粹無雜,又契理契機。
(二)隋唐淨土
隋唐淨土就是指淨土宗善導法脈,也就是上承龍樹菩薩、天親菩薩、曇鸞大師、道綽大師,一直到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。它是非常純粹的淨土,不摻雜、不龐雜。因為純粹,所以正確;因為不摻雜、不龐雜,所以沒有模稜兩可。
尤其善導大師為弘願門注入關鍵字「專」;在善導大師五部九卷字裡行間,處處可見「專」,「專」字就是淨土宗行門的特色。
(三)名號具萬德
第十七願,諸佛讚歎彌陀名號的功德超越所有的功德,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,超越五戒的功德,超越十善的功德,超越四諦法門的功德,超越十二因緣法門的功德,超越六度萬行的功德,超越所有眾生「發菩提心、修諸功德」的功德。因此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,會受感動,會相信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,因而執持名號,一向專稱這一句彌陀佛名。
這句彌陀名號具足一切功德,這些功德又是往生的正因,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都在裡面,沒有一點點的缺陷,功德都全部具足了,所以我們聽聞,才會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。
(四)善導大師之教判與行判
《觀經疏‧玄義分》開宗明義言:
然娑婆化主,因其請故,即廣開淨土之要門;安樂能人,顯彰別意之弘願。
其「要門」者,即此《觀經》定散二門是也。定即息慮以凝心,散即廢惡以修善:迴斯二行,求願往生也。
言「弘願」者,如《大經》說: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。
此為善導大師對《觀經》的教判——「要門」與「弘願」,同時也是對整個淨土宗的教判。
「要門」是指《觀經》「定散二門」,定善十三觀及散善三福九品,修此功德迴向,以求往生。(三藏十二部,八萬四千行盡屬要門。)
「弘願」是指《無量壽經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。善導大師此文明示:凡欲往生極樂淨土者,不是依靠自力之定散二門迴向求生,乃是全依彌陀願力之救度,自然往生,大師在此將彌陀本願、釋尊本懷披露無遺。
又《觀經疏‧散善義》末尾,廢權立實:
就《觀經》流通分:「佛告阿難: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」善導大師作了筆力萬鈞的結論:「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,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。」
此結論顯明捨自力定散之「要門」,依專稱佛名之「弘願」,為整部《觀經》的核心、骨髓、結晶,和盤托出淨宗之宗旨、方針、目足。
此與前面〈玄義分〉所言「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」前後呼應,顯示《觀經》之所以大篇幅廣開定散二門,其本懷在於引導定散群機進入第十八願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」一行。亦即一切善惡凡夫如何乘託?依一向專稱之行,乘託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,必至無為涅槃之土。
《觀經疏‧定善義》言:「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中,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。又如《彌陀經》中,一日、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。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。又此《經》定散文中,唯標專念名號得生。」
善導大師總攝淨土宗正依經典「淨土三經」之宗義,慈悲指引,歸結淨土宗行持唯在「專」的特色。此生探求生命答案66年,漫漫學佛路中:聖道門聞思修38年,自力念佛數個月。慶幸壽命未盡之前,得遇阿彌陀佛,深知:「自餘眾行,雖名是善,若比念佛者,全非比較也。」(《觀經疏》)倍加感恩、慚愧、慶喜、珍重。
今生絕不能成為「退機」,再去繼續輪迴,萬劫沉淪。謹遵善導大師教導,「共發金剛志」──「即使羅漢、菩薩、報佛、化佛滿天飛舞,各個輝光吐舌,告訴你西方淨土不得往生,本人亦絕不信受,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之信心。」要建立金剛信心、金剛志願,不被任何人破壞掉。
如今的我,深信專一念佛,必定往生之心已「萬牛莫挽」:「唯有念佛蒙光攝,當知本願最為強;六方如來舒舌證,專稱名號至西方。」(《往生禮讚》)
南無阿彌陀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