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訊剃度講話
──2025年5月11日,為淨O師視訊剃度講話
今天是你一生當中最殊勝、最有意義的日子。有幾點對你的勸勉。
從出生在人道的那一天起,可說是你可以解脫生死輪迴的第一天,因為六道輪迴之所以能夠解脫,首先必須出生在人道。
佛陀說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我們好不容易得到難得的人身,所以「人」是解脫的根器,出生為人的那一天,就是可以解脫的開始。但是佛法難聞,如果不能遇到佛法,而且依佛法的教理如實如法地修行,也不能獲得生而為人的利益,解脫輪迴之苦。
今天,你不但遇到佛法,而且在佛法當中現身為出家眾,也就是三寶之一,具足「僧」殊勝尊貴的身份。
生而為人,不論出家在家都可以學佛,但是如果出家,解脫的比率就更高,如同《剃度文疏》所講的,出家是出了世俗之家而過佛門的生活,出了三毒之家而過清淨專一修行的生活。修行解脫,如果不能專心又專一是非常難的,所以雖然不論出家在家都可以學佛,但是出家更有保障。出家又是三寶之一,顯示著尊貴的身份。為什麼?因為出家人是代表著佛陀,代表著佛法,不但自己依法修行,同時也傳承佛法於不滅,把佛法傳播廣遠,廣度眾生。出家就有這一份與在家眾無比不同的尊貴身份跟價值意義。
所以今天首先為你恭喜,正如《剃度文疏》所講的,是諸佛歡喜,是龍天護法,是足堪慶幸的。希望你能夠理解這個意義,而對今天的出家起敬重、珍惜的心,這是第一點。
第二點,不是剃了頭,穿了出家服就是出家,必須如沙彌尼戒十條所說的,能夠切實地遵守沙彌尼戒,這樣才是基本的如實的出家人。剛剛既然在佛前對佛虔誠地吐露自己持戒的心,就要如實、一輩子、始終如一、永不變節地去持守,不要違犯。也就是我們在神聖的佛前莊重地答應了持守戒律,就要信守諾言,不輕易毀棄。這十條戒律是出家人最基本也是最根本應該持守的,希望你盡量持守。
當然我們是凡夫,逢緣遇境有可能違犯,但是一方面要遠離那種環境,一方面要有慚愧心、懺悔心,時常念佛,對於偶爾有所違犯,有慚愧、懺悔而念佛消業,決不再犯,要有這種觀念。這是第二點。
(註:沙彌(尼)十戒──一、盡形壽不殺生。二、盡形壽不偷盜。三、盡形壽不得淫。四、盡形壽不妄語。五、盡形壽不飲酒。六、盡形壽不著香花鬘、不香油塗身。七、盡形壽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。八、盡形壽不坐臥高廣大床。九、盡形壽不非時食,除餘時因緣。十、盡形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,除餘時因緣。)
第三點,同樣是學佛,同樣是出家,同樣是弘揚佛法,但是在這末法時代、五濁惡世,要依八萬四千法門來修行得到解脫是非常難的——其實不是難,而是不可能的。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除了淨土法門之外,都有一個共同應該遵守實踐的軌道,就是「勤修戒定慧,斷除貪瞋癡」。沒有戒定慧的功德與功能,要斷除貪瞋癡是不可能的。貪瞋癡有一絲一毫沒有斷,就不可能離開六道輪迴;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往往都是從苦入苦、從暗入暗的多,從暗入光明、從苦入安樂的少。
也就是說,在六道輪迴當中是危險的,因為會有一生一世墮落三惡道;一旦墮落三惡道,超脫就遙遙無期,所謂「一失人身,萬劫難復」。
因此,同樣都是出家弘揚佛法,如果不依淨土法門修持,這樣自己雖然出家,也不能解脫;如果不能自信教人信,雖然弘揚佛法,也不能讓人解脫。
所以,能夠生而為人,進而遇到佛法,成為三寶之一是難得的。可是,同樣是三寶之一,同樣是學佛,但是淨土法門的三寶,淨土法門的修行,是殊勝的。為什麼?它可以保障達到佛法的目的──出離輪迴之苦,證悟涅槃之樂。
佛教的目的就是出離輪迴之苦,證悟涅槃之樂。能夠出離輪迴之苦,就獲得了涅槃之樂;能夠獲得涅槃之樂,也就是出離了輪迴之苦。這是佛教──不論大乘小乘,不論南傳、北傳、藏傳,是整個佛教的根本目標,是修行學法的根本出發點。要達到這個目的,以末法時代五濁惡世來講,只有淨土法門,而且是淨土法門當中善導大師這一個法脈。
可說能夠在淨土宗出家是難中之難,是勝中之勝,非常殊勝稀有,應該為我們能夠有這樣的身份而慶幸。
同時,如同《剃度文疏》所講的「為眾生擋地獄,帶眾生歸故鄉」。這如果以我們的力量是絕不可能的,以通途法門修行,自己要脫離三界都非常困難了,何況以我們的力量又怎麼能夠為眾生擋地獄呢?如果我們自信教人信,那就非常容易了。因為我們信受彌陀救度,我們不但離開地獄,也能離開六道,往生淨土就能成佛;我們如果也進一步教人信,他人也能夠離開地獄,離開六道輪迴,往生淨土成佛。
所以,在淨土宗出家而自信教人信,是真正的自他兩利。如《剃度文疏》所講的,是「上彌陀至高無上的班」。一般上班,從早出門,晚上回來,目的是什麼?就是為生活所需,賺錢領薪水。但是一般人的上班是上社會的班,賺了錢所服務的對象是家裡幾個人,或者父母,或者兒女,這樣一輩子辛苦,又可能造業,服務的對象又是少數幾個。可是我們上的班,是彌陀的班,阿彌陀佛以及淨土法門是清淨無漏的,是能夠讓人出世的,所以上這一種班是真正有意義的;阿彌陀佛無量功德的薪水,不只是幾千幾萬,是無量的,而且也是清淨無漏的;同時,所服務的,不是少數幾個家人,是擴展小我成大我,是推廣小愛成大愛,是為廣大的眾生服務的。而為廣大的眾生服務,並不是他們沒得吃我們給他吃、他們沒得穿我們給他穿,為他們救急、救貧、救困、救災而已,而是讓他們徹底離開六道輪迴的大災大難;同時成就他們將來成佛,也能廣度眾生:是成就這種出世的豐功偉業。
所以,我們所服務的對象,是廣大的眾生;所成就他們的,是真正的離苦得樂。在我們淨土宗之下出家,有這麼殊勝廣大的意義。
最後一點,雖然我們在淨土宗出家了,可是不論是聖道門的出家眾,還是淨土門的出家眾,在團體當中有一個字必須存在心中、頂在頭上。哪一個字呢?「和」,和合、謙和、柔和、平和。也就是佛陀所制定的僧團的「六合敬」──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戒和同修、利和同均、見和同解。
歸納來講,信仰和合是自然的,因為我們就是由於肯定佛教的信仰,進一步信受彌陀的救度,所以才在淨土的僧團出家,因此信和、見和、解和是沒有問題的。接下來所謂「身和、語和、意和」,也就是身口意要和合。要怎樣身口意和合呢?就是常常講的「不要有個性」。因為有個性就會流露在語言上、流露在相貌上、流露在行為上,所以不要有個性。一般人都有個性,沒有個性似乎不是人,顯不出他本人的特色,但是出家人,他的特色就是「和」,就是「和順」。
要怎樣沒有個性呢?譬如說話要理性平和,舉止要安詳穩重,心也要盡量寂靜平和,這是就我們自身來講的。那與人相處共事,以及逢緣觸境要怎樣顯現呢?就是聽到對我們不利的語言,不介意,不計較,不跟他對抗,不跟對方你來我往。聽到別人講不利我們的語言、批評我們、說我們的壞話、指責我們的不是,我們就盡量心平氣和地來接受,不反駁,甚至不解釋,內心也不介意。因為他所說的都是在成長我們、磨練我們。如果他所講的是正確的,我們應該感恩他的提醒指正,讓我們有改過的機會;如果他所講的是錯誤的,我們也感恩他,因為這是消我們的業障、增我們的福慧。所以,不管人家對我們講什麼,我們就歡喜地來納受。
再來,在團體當中做事是要有共識,但是每個人都有個自的意見和看法,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做法。不過,凡事就是以大約數為原則。也就是說,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,但是不堅持自己的意見,凡事互相討論,互相取得共識。有了共識,這個共識跟我們意見相同,我們當然就接受,如果共識跟我們不相同,我們就捨棄小我的意見,尊重大家共同的意見。這是對於意見方面的。
那對於「利」,關於自身的利害得失,也跟前面所講的一樣,就是不要計較。謙卑地接受,這樣就能增長自己的福報與智慧。因為我們是來修行的,我們的所作所為,大家都會看在眼裡的。同時,我們修行如果有成就,龍天護法也會歡喜,會來護持我們,所謂龍天推出。
接下來,「淨土宗宗風二──俗諦,處世之道」對我們出家眾來講很重要,要滾瓜爛熟地把它背下來。淨土宗各大小道場,每半月半月都會聚集常住眾,一個一個地將「宗風俗諦」背出來。出家人「生活簡單樸素」,出家人「語言誠懇和藹」,出家人「威儀安詳穩重」。當然,這不只是出家人,修行人、學佛者都應該這樣,只是出家人是表率,是模範,所謂「人天師範」,因此出家人對自己這方面的要求要十二分地嚴格,因為信眾蓮友是以雪亮的眼光在檢視著的。
所謂「生活簡單樸素」,就是佛陀所規定三衣一缽的生活內涵,也就是現代人所提倡的「極簡的生活」。以儒家來講,儒家說「君子謀道不謀食,憂道不憂貧」,我們也是一樣,要安貧樂道。不首先為自己將來有沒有住的、有沒有吃的、有沒有穿的、有沒有用的而擔憂,是首先為「道」擔憂。這是儒家所講的。
佛家所講的就是「道心中有衣食,衣食中無道心」,「有道就有糧」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這就是佛家的精神。
「道心中有衣食」,修行人首先就想到「道」,念念為道業,這就是「道心」。「有衣食」,不用去考慮衣食,衣食自然就會擁有,因為真心為道,護法龍天就知道了,就會來護我們的法,使我們道糧無缺,這就是「道心中有衣食」。
「衣食中無道心」,如果出家修行,一開始就考慮自己的道糧哪裡來,以道糧為優先考量,修道為後,那就是「衣食中無道心」,這樣根本就沒有道心。為什麼?因為時常在為吃的穿的,為經濟來源考慮甚至擔憂,這樣怎麼會有道呢?真正為道的話,是忘記世俗的這些名啊,利啊,錢財啊,因為他專心為道。所以說「有道就有糧」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「依報」就是環境,環境的好壞不是來自環境,是來自我們本身,來自我們內心。只要內心有道,一心為道,自然依報就會隨著我們的正報而轉變。依報不只是我們的環境,也是我們四周的人,四周的師兄弟、執事們、蓮友們,他們都會隨著我們而轉。
所以,我們不去看別人的好壞,不去評論別人所說的、所做的,只要觀照自心,只要守持好自己為道的這顆心,自然四周的環境就會跟著轉變。因此就是要一心為道。
在常住僧團當中,都會領執事。當然,如果上了年紀,不能領執事的,就是好好念佛,好好吃飯,好好睡覺;如果還年輕,就要領執事。領執事,都是由當家師來分派。當然,當家師不會隨意分派,大家互相討論,上下溝通,有暢通的管道。原則上是依各人的志向,各人有什麼樣的志向,以我們的志向來定工作崗位。假設這個執事工作崗位不合乎我們的志向,做起來就會很勉強,所以當家師分派工作,首先要瞭解我們的志向,因此要彼此討論。當然,安排職位也會依我們的德行、能力。假設那個職位我們的德行不夠、能力不夠,就不能隨便安排。
在常住裡面,是要靠發心。剛剛講的,假設這個崗位不合乎自己的志向,這個崗位不是自己所要的,可是目前沒有人能夠負責這個職位,只有自己能夠去承擔,那就要發心承當,所謂邊做邊學,邊學邊做,去適應它。
一個團體,就像一部機器。機器裡面,有比較重要的,比如說引擎,同時也有其他零件,乃至小小顆的螺絲釘,彼此相互配合才能成就一部機器、成就一個團體,如果團體缺少某一部分功能,恐怕運作就有困難。就好像一部機器僅僅缺少一顆小小的螺絲釘,整部機器就運轉不起來,就會成為廢鐵。所以,在僧團當中需要靠大眾的發心。
希望你能夠不忘初心,盡形壽,始終如一地走在阿彌陀佛的淨土之道上,為教團、為常住發心,同時也為自己能夠現出家相而慶幸歡喜。
不過,我們出家人都要保持一種低調、謙卑的心來行事,就如「宗風俗諦」所講的「天道虧盈益謙,地道變盈流謙,鬼神害盈福謙,人道惡盈好謙」。「謙」對於修心養性的人來講,是非常重要的;對於修行人來講,更為重要。以儒家來講,「謙」是最根本的。以中國文化來講,「謙」也是最根本的。
以中國文化來講,有所謂《六經》《四書》《老子》《莊子》這些經典,但最根本的經典是《易經》。《易經》本來只有八個卦,伏羲畫八卦,文王做卦辭,周公做爻辭,孔子做種種解釋,所以《易經》是中國文化的根源。《易經》總共有六十四個卦。每一卦都有六個爻,每一爻都有它的吉跟凶,其中只有一個卦,他的六個爻都只有吉,沒有凶,都是吉利的,對我們好的,那個卦叫作「謙卦」,所謂「謙卦六爻皆吉」。所以,我們修身養性、處世為人首先要「謙」。因此,「宗風俗諦」對於「謙」這個字的內涵就談的比較多。
「宗風俗諦」首先一開始說「對彌陀恭敬信順」,這也就是對自己的謙,謙到無我。怎樣無我呢?我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,無有出離之緣,無有我了;然後有謙就有恭敬,恭敬到彌陀是我的救主,是我的本尊,是我解脫的唯一根源,我要無比謙敬。
「對他人恩慈體貼」,恩慈體貼對方,那就是放下自己的身段,為對方的好處設想,也是謙。
「對自己謙卑柔和」,自己謙到非常卑微,這個叫作「謙卑」,非常柔和。《無量壽經》談到三種忍,第一音響忍,第二柔順忍,第三無生法忍。柔順忍就是謙卑,謙卑到無我,柔順到無我。所以這個謙很重要。
幾天前某個地方有點小誤會,希望大家彼此不要介意,不要放在心上,只要心胸擴大、目標廣遠,就不會計較一些小事。不要把小事放在心上,因為有更大的目標,怎麼會計較小事呢?同時也希望其他人也不要計較,不要放在心上。也就是器識要恢宏,心胸要廣大,志願要在廣大眾生之上,不會為一點芝麻小事,不會為少數幾個人而掛礙在心。所以,盡量就是器識恢宏,心胸廣大。
再要提醒大家的,一個如法的僧團,是男眾女眾分開住的,雖然現在是末法時代,社會形態不同,但男女眾共事也要有分寸,不在沒人看到的地方單獨相處,也不單獨出入、單獨坐車,也不可以講一些流俗的語言,彼此講話都要莊重,這是男女眾相處、行動與語言的規範。希望這一條能夠遵守。
我們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道場很少,出家眾也不多,所以希望師兄弟們能夠分工合作。分工是大家平常各在自己的道場做自己的法務,合作是必要的時候相互協助。譬如說大法會需要更多的出家眾一起來做,那大家就互相支持;有什麼慶喜的事情也互相為對方隨喜、歡喜,而不可以有嫉妒的心。所以,新馬的出家眾要和合,要互助,要互相隨喜,互相成就。凡事以大局為重,為大局著想。常住第一,個人第二;信眾第一,個人第二;大局第一,個人第二。
歷年來剃度典禮時所講的話,以及對我們出家眾幾個規範的事項,在《走好出家路》這一本書裡面都有,還有《觸光柔軟》(一)(二),這幾本書也要利用時間閱覽。
我就講到這裡,最後還是恭喜你。
南無阿彌陀佛